孝子寻父流芳白云千载传奇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20/12/18 16:45:11 阅读:420 次

《明史孝义传》记载了河北文安县王原万里寻父,相遇辉县白云寺的故事。

王原家族最早是生活在山西洪洞,明代时迁往河北文安县定居。有一个叫王珣的农民,家道贫苦,只有一个儿子,名叫王原,尚在襁褓。当时,徭役沉重,王珣不堪忍受。有一天,他对妻子张氏说:“吾独自一身,支持不了门户,家中虽有薄田数十亩,反被里役受累,吃苦不过。我要出外逃难,你母子俩在家守着薄田,辛劳度日,我今出外,切勿挂念。”张氏苦留不得,王珣出门而去,不说到何处去。可怜张氏含辛茹苦守着儿子过活。王原8岁时,张氏要送他去读书,凑巧邻近有个白秀才,开办学馆授徒。那白秀才原是饱学儒生,张氏送儿子到馆受业,白秀才要给他取个学名,张氏说:“小犬乳名原儿,是拙夫所命,即此为名。”白秀才道:“大娘高见。且原即本也,以今印昔,当日取义似有默契。”张氏说:“小儿出生时,拙夫曾梦见太原两字,因此遂以为名。”白秀才说:“太原乃王姓郡名。太者大也,原者本也。论语上说‘本立而道生’,以经书合梦而言,贤胤他日必当昌大繁盛。”娘俩相依为命不知不觉已有20个年头。

一次,王原问母亲:“我父亲存亡何如?”母亲道:“你父亲只因家穷,不能过活,竟不顾我娘儿俩,弃家避差,今已20年矣。”说罢,放声大哭,涕下如雨。王原大叫大哭起来。到了弱冠年龄,王原娶妻段氏,新婚才一个月,就跪告母亲要去寻父。母亲说:“你去寻父,这是孝心,但你父亲出外之时,实在没说到何处去,今已经20年,并没有音信,你往何处寻?”王原仰天大哭道:“我无父亲,何以为人?”断然要寻父回来方才罢休,遂与母亲哭别而往。但茫茫世界,从哪一处寻起?王原拳拳孝心,只是一心寻父。

王原先到涿鹿,四周寻觅不见,转而向东行,寻到山东地方,遍寻数年。他没日没夜,饥寒交迫,却没有停止寻找父亲。一天,到了田横岛,那时天色已晚,海上飓风铺天盖地,就投宿在土神祠中。王原叩首神前,哭诉缘由,求神明指点寻亲之路。夜间做了一梦,梦见走进一个古庙,正是中午,见廊下一僧煮饭,王原就到他跟前乞食,那僧给了他一盂饭,并对他说:“这是莎米饭,其味甚苦,我与你浇一些肉汁。”那僧浇完道:“如来如来,来好往好。”忽然祠门“呀”地一声推开,这时候梦醒。只见一个白发老人手携一条柱杖,进来问道:“你是何人,来此做些甚么?”王原跪拜,向他哭诉寻亲之事,并告以梦中之话。那老人寻思片刻对王原说:“日午是南方之位

也;莎草根是附子也,附子者,父子也;把肉汁浇饭上者,是父子脍也;如来者,佛也。可急往,当于山寺中求之。”说完,便忽然不见。王原按神明指点,依其言到清源,渡淇水,昼行夜祷,走了数月,走进辉县。辉县城西50里有白鹿山,王原打听到山中有一梦觉寺(今白云寺)。王原听了这寺名,不觉有些心动起来,就冒着漫天大雪,不顾严寒,连夜来到那个寺院,宿在寺门外。那寺中有个方丈,名叫法林,是个修行得道之人。他夜里打坐进殿时,看见门外有孝子寻亲,天亮时,就命一个行童开门询问:“少年是何方人氏,做甚雪夜来此?”王原说:“文安人,为寻父亲而来。”行童说:“曾识父亲面貌吗?”王原道:“不曾识得面貌。”行童领他进往,到了禅堂,参拜了方丈。谁知他父亲王珣果然在此寺中做火工道人,正在厨房里煮早饭。方丈便唤过王珣来问道:“你认得这少年吗?”王珣道:“素不相识。”方丈道:“他是文安人,你也是文安人,何不一问?”王珣细细探问,果是父子,两人悲喜交加,抱头大哭。王原马上跪在父亲脚下求一起回家,那王珣满心惭愧,对儿子说:“我抛家撇子已20年,有何面目回家再见你母亲之面?终为辉山下鬼矣。”王原磕头流血,牵住父亲的衣服死不放手。方丈一旁也劝道:“你可回家,以成小儿孝子之心。况原系佛力,岂可不遵。”方丈一边劝行,一边命人取钱送行。王珣只得拜别了方丈,同儿子回到河北文安县,那时王珣年已64岁。王原回家后勤劳耕读支持家业。王原后生6个儿子,有25个孙子、22个曾孙。有诗赞道:“王原孝子名千载,辉山寻父传万代。自是孝心能感动,如来如来果如来。”

还有清初名孝子朱重晖,粤西桂林人,明崇祯九年(1636年),其父于明末求仕于京都,到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朱重晖跋涉7000里寻父,亦幸遇于白云寺,与王孝子事同缘,远近皆知,名扬华夏,白云寺别称“孝遇寺”。

白云寺之名,地以人传,人以事传,其因风景秀丽而闻名,更因孝子奇遇口传史载而闻名。辉县市白鹿山白云寺,真乃中华大地之奇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