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垣市 [Chánɡ yuán Shi]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20/3/1 13:22:36 阅读:5 次

新乡市辖县级市。东经114°29′—59′,北纬34°59′— 35°23′。在市境东部,黄河西岸。东、东南滨黄河与山东省东明县、河南省兰考县隔河相望;南、西南连封丘县;西、西北、北毗滑县;东北接濮阳县。东西最大距离35千米,南北最大距离45千米,面积1051平方千米。有86万人,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满、蒙古等民族。辖蒲东、蒲北、南蒲、蒲西、魏庄5街道;丁栾、樊相、恼里、赵堤、常村、孟岗、满村、苗寨、张三寨、方里、佘家11镇;芦岗、武邱2乡。县人民政府位于人民路。古因县有防垣而得名。西周属卫国,春秋置蒲邑(今长垣县城)、匡邑(今恼里)。战国,属魏国,并匡、蒲2邑,在挡风防沙长墙处择址置首垣邑。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设县郡,改为长垣县,属三川郡。西汉天汉三年至初始元年(前98年至8年),境内置有长罗侯国(今樊相一带)。新莽始建国元年(9年)至地皇四年(23年),更长垣县名为长固县,属兖州陈留郡。更始元年(23年)复名长垣县。东汉建武元年(25年),分置长垣侯国。三国属魏。西晋泰始元年(265年),属陈留国。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移县治于妇姑城(今南蒲街道司坡一带),以治南有古匡城,更长垣县为匡城县,属东郡。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匡城县的城字犯太祖朱温父名讳,复名长垣县,属汴州。后唐同兴元年(924年)仍名匡城县。宋建隆元年(960年)避太祖匡字讳,更名鹤丘县,属开封府。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复名长垣。金泰和四年(1204年),县治迁鲍堌村(今苗寨镇旧城一带),改属大名路开州。元太祖二十二年(1228年)更为保垣州,地域东扩,数年后仍名长垣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为避水患,县治移古蒲城即今址。清天命元年(1616年),属直隶省大名府。清咸丰五年(1855年)境内有黄河,县域被分作东、西两部分。1949年后,县城建设加快。1959年城内有电灯。1971年四关五街道路开宽至8~12米,1973年路面由砖渣改为渣油路面。1981年修建环城公路。公私房舍,拆旧翻新。临街建筑平房改为楼房。围绕县政府机关驻地逐渐形成建筑群,向四面八方延展。城区有县直单位46个。县委机关在西关,县政府机关在城区中心,各局、委、办分布于城区街道。至2014年,县委、县政府及所属局、机关迁至人民路中段北侧。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在综合楼办公。   地势平坦低洼,海拔57.3—69.7米。 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短易旱,夏热多雨,秋季潮湿多雾,冬寒少雪。主产小麦、玉米、水稻。饲养猪、羊、牛、家禽。养殖鲤、鲢、鲫和草鱼。工业企业以民营为主,是国家重要的起重机械、卫材器械生产基地,形成以起重机械、汽车零部件制造、卫材用品生产和新能源、新材料生产为主的工业体系。规划建有重工业园区、卫材工业园区等产业集群。卫材工业园区位于丁栾、张三寨、满村3镇境内。劳务输出业以防腐、建筑、烹饪等项目为主。是河南省卫生材料之乡、河南省高科技产业基地。有“烹饪之乡”的长垣,城区小吃摊铺、餐饮馆店遍布,风味菜肴香飘街巷,深夜不尽。有幼儿园120所、小学246所、初中45所、普通高中2所、中等职业学校3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和教育机构18所。医疗卫生机构27个,其中有医院5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乡镇卫生院19所、卫生监督所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公路有国道、省道数条过境。地方道路以县城为中心,四通八达。新菏铁路由城西北通过,并设长垣站。

蒲东街道辖区
蒲北街道辖区
南蒲街道辖区
蒲西街道辖区
魏庄街道辖区
丁栾镇辖区
樊相镇辖区
恼里镇辖区
赵堤镇辖区
常村镇辖区
孟岗镇辖区
满村镇辖区
苗寨镇辖区
张三寨镇辖区
方里镇辖区
佘家镇辖区
芦岗乡辖区
武邱乡辖区
党政机关
事业单位
企业单位
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