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牙山抗日游击队的光辉历史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21/9/3 8:41:20 阅读:348 次

1938年春,汲县口头村小学教师、原中共党员李继韶发动和组织当地农民,在汲县口头村建立了汲县第一支抗日武装——马牙山抗日游击队,揭开了汲县人民武装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序幕。

李继韶,原名李纯美,汲县口头村人。1925年2月,李继韶在开封中州大学读书时,经同学黄化育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7年2月,中共河南党组织派他到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1927年5月,李继韶被派到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政治部工作,担任军政治部农民运动组组长。接着,李继韶随军北伐,参加了上蔡县东洪桥、西洪桥等战役。汪精卫、冯玉祥的“郑州会议”后,李继韶返回武汉。此时,李继韶经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政治部党组织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李继韶被党组织派回汲县工作。不久,李继韶因与党组织失联而脱党。

1929年冬,李继韶在家乡口头村办起了一所小学,并带领当地群众,通过斗争,将地主张毅文霸占本村的160亩庙田收归学校。抗日战争爆发后,李继韶就用学校贮存的数十石粮食,购买三八式步枪6支,加上他原有的1支七九步枪和1支手枪,共长短枪8支,以本村“夜间青年文化补习班”的学生为骨干,组建了马牙山抗日游击队(以下简称游击队)。不久,汲县秦窑村雇农马三群带领十几个青年也参加了游击队。游击队发展到50余人,李继韶任队长,马三群任副队长。游击队成立后,便在口头村附近的马牙山扎下营寨,开展抗日活动。

游击队成立初期,由于队员都是当地的农民,缺乏战斗经验,他们多是在口头村一带进行活动。

口头村边有一条大路,经常有日军、伪军经过。一天傍晚,游击队的一个小组在村边巡逻,远远望见一辆高悬白旗的马车疾驰而来。队员们冲上公路,拦住马车。车上躺着的一个便衣汉奸见势不妙,猛然坐起想反抗,队员们开枪将其击毙。经询问车上的一名妇女和车夫,知道被打死的汉奸是驻新乡伪军的一个排长,安徽人。车夫是日军土肥原师团的运输兵,被游击队处死。马匹、马车及在汉奸身上搜出的伪币5000元收归游击队使用。

1938年3月初,驻守淇县的日军在良相村建立了一个区公所,纠合区丁20多人,配备步枪16支。

一天夜里,游击队50多人,急行15公里,来到淇县良相村,将敌区公所包围。马三群等人首先越墙跳入院内,守住房门,乘敌人熟睡之际,突然袭击,俘虏了全部人员,缴获了多支步枪。这次战斗,武装了游击队,鼓舞了战士们的斗志。

游击队捣毁了敌良相区公所,大大激怒了驻守淇县的日军。

1938年3月20日,日军百余人,携带4门迫击炮,气势汹汹地向口头村扑来。日军行至三皇庄时,游击队得到了消息。李继韶考虑到游击队刚刚成立及没有经过大的战斗、经验不足、枪少人少等情况,决定把全队分成两支:一支守在虎头山山顶,另一支埋伏在马牙山山脊。虎头山和马牙山之间是通往口头村的大道,也是敌军的必经之路。

日军越来越近,当敌人进入游击队的伏击圈时,游击队猛烈射击。突如其来的枪声,吓得敌人惊慌失措,急忙安置炮位,向游击队埋伏的山头轰击。敌人连续发射了100多发炮弹,但因游击队隐蔽较好,伤亡较小。激烈的战斗从上午一直进行到下午。游击队居高临下,越打越勇,日军急忙收兵逃回淇县城。

战后,游击队得知口头村东边埋有十几具日军尸体,每具尸体上都有10余枚手榴弹。队员便将日军的尸体全部挖出,共得手榴弹100余枚。

1938年夏,为配合武汉保卫战,阻击日军修复黄河桥南犯郑州,刘伯承率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及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一部,挺进豫北,依托太行山,出击平汉线。三四四旅六八八团来到汲县塔岗村,作战科长李一非找到李继韶,鼓励他再接再厉,坚持抗战。经上级批准,将马牙山抗日游击队命名为八路军太行游击第一支队,李继韶任支队长、刘英(六八八团派出)任政委。支队下设两个大队,分别由李作英、马三群任大队长。六八八团又给游击队配备了参谋、司号员,给两个大队各配备了一名指导员。接着,上级对游击队进行了整训,加强军事训练和思想教育,大大提高了部队战斗力。之后,游击队到浚县一带活动,扒铁路、割电线,与敌人周旋了一个月后,转到辉县北部山区开展抗日活动。

随着形势变化,1938年10月,率领三四四旅活动在豫北的黄克诚政委决定将太行游击第一支队编为八路军正规部队。11月初,八路军六九0团派代表将游击支队接到林县临淇镇,编入六九0团第一营。至此,马牙山抗日游击队——这支农民抗日武装队伍,成为八路军的一部分。此后,他们和其他兄弟部队一道,肩负拯救中华民族的重任,开始了新的战斗,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