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兰、张村、吴庄的战斗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21/9/3 17:14:54 阅读:389 次

1943年9月,为了建立汲县抗日武装,上级调太行抗大分校的周泉和八路军的一个排到汲县。县委、县政府以这个排为基础,在解放区各村招收了百余名进步青年,在汲县西栓马村成立了汲县抗日武装大队,并陆续在各村建立了民兵、自卫队等武装组织。从此,汲县人民有了自己的武装,并以这支武装,多次单独配合正规部队反击敌人,保护夏收、秋收,或深入敌占区锄汉奸、袭军车,先后拔掉了汲县芳兰、辉县张村、淇县吴庄等日伪军据点,使解放区得到巩固并不断扩展。

芳兰战斗

芳兰地处解放区与敌占区交界地带,当时是一个有1000多人口的大村庄。日军占领汲县后,在这里修筑炮楼,建立了据点,据点内驻伪军一个大队200余人,监视、骚扰解放区,成为根据地向前发展的障碍。当时,因县大队刚刚建立,战士们没有经过大的战斗,武器装备较差,经过研究,请示太行第七军分区(当时汲县属太行七专区所辖)派正规部队协同作战。1943年11月的一天,太行第七军分区基干团一部和汲县县大队悄悄包围了日伪芳兰据点,并随即发起强攻。经过一夜的激战,于天亮前攻克芳兰据点,俘虏敌人100多名,缴获步枪100多支,机关枪1挺。缴获的武器武装了汲县县大队,县大队的力量随之增强,很快发展为3个连,近400人。

张村战斗

1944年6月7日,太行军区七分区司令员皮定均从林县来到汲县县大队驻地,下达了天黑后攻打辉县张村的命令,决定由汲县县大队和分区警卫排共计200余人,从正面攻击;由活动在新辉汲三县交界的七分区武工队,隐蔽在张村附近的罗池村,阻击敌人的援兵。敌人在张村的四周挖了一个深4米的封锁沟,沟内灌满了水,炮楼竖在村中心。我正面攻击部队于黎明前到达张村,并越过封锁沟,包围了炮楼。

敌人的炮楼用青石砌成,我部因缺乏重型武器,久攻不克。敌人则凭借坚固的工事垂死顽抗,等待援兵。在距炮楼30米处的一间破房里指挥战斗的皮定均司令员看到这种情况,命令一个战士披上湿棉衣,带着缴获日军的瓦斯弹摸到敌炮楼的下水道口点燃,顿时,炮楼里浓烟滚滚,敌人狼狈地从炮楼里逃了出来,举手投降。同一时间,担任打援任务的武工队在罗池村的一个山坡上,截击了一支前去张村增援的由60多人组成的便衣汉奸队,并将其击溃,活捉了包括伪便衣队队长在内的14人。前后只用了20分钟,就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有力支援了正面部队的作战。张村战斗共俘敌100多人,缴获步枪100多支,机枪3挺,子弹、手榴弹多箱,使县大队的装备有了改善,也为解放区的发展铲除了一个障碍。

吴庄战斗

吴庄位于淇县县城西北,距城500米。村南有3座炮楼,呈三角之势,互为掩护。每个炮楼驻伪军一个连,整个据点共有一个营的兵力。

1944年秋末,汲县县大队决定拔掉这个伪据点。汲县县大队派侦察员对该据点进行了侦察,发现该据点的伪军除开饭时间,几乎都在炮楼上。根据这一情况,汲县县大队从各连抽出精兵100多人,深夜冒着小雨,夜行军20多公里,来到吴庄,隐蔽在与炮楼较近的一个老乡家里,从该老乡家的墙壁上挖了几个洞,观察敌人炮楼的情况。

五更时分,伪军炊事员背着米面从东边一个炮楼上下来,到几十米远的祠堂里烧火做饭。天刚亮,开饭的哨声响了,这3个炮楼上的伪军敲着碗筷,乱糟糟地从炮楼上下来,枪留在炮楼上由病号和值班人员看着。汲县县大队的战士们突然从老乡家中冲了出来,先缴了敌警卫的枪,出其不意地包围并俘虏了正在吃饭的伪军。之后,汲县县大队的战士们烧掉炮楼,带着俘虏和缴获的武器,撤回解放区。随着汲县各种工作的开展,群众的觉悟不断提高。为了保卫汲县抗日民主政权,保卫取得的斗争胜利果实,群众踊跃报名参军,使汲县县大队不断得到扩大,逐步由一个连扩大到3个连、5个连,并不断从县大队中抽调力量补充到军分区主力部队中去。1944年12月,汲、淇两县合并,汲县县大队与淇县县大队合并成汲淇抗日武装大队。